查看原文
其他

西岳史风 || 李卫东:椿浩兄弟:陕西师范大学韩籍教授李椿浩记事

唐潮杂志 2022-03-19

编 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展史上,先后在此任教的学者有很多,虽然一些学者由于不同原因另谋高就,但他们给学院做出过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今天,“西岳史风”栏目介绍的就是2001-2008年在学院任教的李椿浩教授,他作为当年在学校少见,在学院第一位的外籍教师,不仅助力了学院的国际化,更见证了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虽然由于李椿浩教授本人希望在中国更多城市拥有生活经历,故而于2008年离开西安,南下长沙、湛江、惠州等地高校,目前为惠州学院历史系主任。但他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痕迹,得以借由李卫东先生(陕西师范大学原新闻中心主任)的纪实文章保存了下来,并在《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中得到展示。作为学院的历史资料,现将李卫东先生的文章和《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一并整理如下,以存备览。



椿浩兄弟:

陕西师范大学韩籍教授李椿浩记事

李卫东 

初识韩籍教授李椿浩,我就故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你与下围棋的李昌镐是不是弟兄俩?”他随即用流利但有点异国口音的汉语解释:“不是不是,他是‘镐京’的‘镐’,我是‘浩瀚’的‘浩’。再说,我围棋也没有他下得好。”说话间,脸上竟然流露出一点羞涩。我连忙替他解围:“当然,他汉语一定不如你,更不要说在中国的大学讲台讲授中国古代史了!”说实话,仅就知道西安历史上曾有“丰”“镐”二京,对于一个外国人,就很不容易。

2001年,韩国青年学者李椿浩,在北京师范大学主修中国南北朝史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隋唐圣地——古城西安,受聘成为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第一位正式外籍教员。说来也巧,在校内,就有号称“天下第一坛的”隋唐时期皇帝祭天的“圜丘”遗址。更让他高兴的是,在我校、在历史文化学院,没有人把他当作外国人,不仅韩国人长相看上去与中国人没有多大区别,在情感上,他也融入了这所古老而美丽的校园。难怪时任院长的萧正洪教授亲热地称他“椿浩兄弟”!

在校园里我们遇到李椿浩,说话间,他略显局促而腼腆,俨然一个大男孩子。我们得知,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程度上还无法与院里许多老师相提并论,尽管限于与学生互相了解不足,还需要学院鼓励学生去选他的课,加之他的语言毕竟还有一些小小的障碍。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他倒是蛮受学生欢迎,一方面,他的外籍身份、异族格调、文化背景毕竟不同于其他老师,青年学生从他身上也许在感受、吸取其他民族的特点和长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韩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视角也和同学们更多接触的其他老师有很大差异,就连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他也更有特色:听上去似乎漫无边际,其实,以新的维度看待历史事件,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也许更有吸引力。何况他的课堂上常常气氛热烈,师生互动,每一堂课好像李椿浩都在经历学位论文答辩……

说起椿浩兄弟,和萧教授一样,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都感到很亲切。甚至大家没有把他当作外国人,因为他确实与大家一样:住学校分给他的房子,领取聘任协议确定的工资和津贴,按课表给学生上课,……凡是在职教师该干的事情,他一样也不能少!

著名隋唐史专家、博士生导师胡戟教授认为:“我看过他的一些文章,李椿浩在南北朝一些问题的研究还相当不错,作为一个外国人,能有这样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不容易。当然,在其他领域,他还不太熟悉。他在我校一方面教书,另一方面也是继续学习。”

在我校,李椿浩初登讲台,开始了教书育人的教师生涯;在这里,他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熟悉了中国的古老历史、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交往、中国的父老兄弟;在这里,他以教授的身份加盟了中国西部最好的历史高等教育机构:这里有国家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有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和他一样的20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同行、占教师比例超过50%;不仅如此,在这个富于人文关怀的美丽校园,他的名字叫“椿浩兄弟”!……说起几年的经历,李椿浩显得很开心:“陕西师大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里,学校和院里领导都很关心我,老师和同学们也很支持我。去年过年回家,院长和书记专门给我妈妈买了礼品,还派人送我到机场,就像在家里一样。”

告别之际,我问他今后有何打算,他说如果同学们喜欢自己的课,学校和院里继续留任,他希望自己能继续在我校保留教席。我们戏噱地问:“椿浩兄弟,有没有打算娶一个中国媳妇带回韩国?”他又一次腼腆地红了脸:“我妈妈可能不同意,我得回家问问她……”

已过而立之年的韩国大男孩“椿浩兄弟”,在中国西安、在陕西师范大学过着幸福而充实的教授生活。


后记

2003年因为采写报道学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稿件约见了李椿浩博士,作为第一个全职外籍教师,他在我校任教5年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我们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也引证了我校开放的办学理念和不断加快国际化的足迹。因为此次采访,椿浩也开始与我熟悉了一些。今年早些时候,收到“韩国国民伦理学会”参加“第十四届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请他指导翻译韩文的邀请函。椿浩如约来到启夏苑茶座,字斟句酌帮助我们翻译两份文件。对于文件中涉及的汉城的街道名,他一时不知道用什么准确的汉语来表达,不时陷入深思之中。待全部翻译完,我与他分手已走出老远,他又追上来纠正一处不确切的翻译,这才如释重负,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这也许就是韩国严谨认真的国民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椿浩兄弟?虽然因为工作繁忙,我的韩国之行最终放弃了,但是椿浩的帮助使其他两位老师顺利成行,心中仍然充满谢意。椿浩加盟我校,也学会了师大人的谦谦之风,此稿曾发往他邮箱征求意见,迟迟没有答复,就这么自作主张在这里公之于众了。

 

(收入李卫东《温故师大1991-2011:吾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极目杏园满眼春

——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

改革的纪实

前言部分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2日)

 

李椿浩是韩国人,却热衷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两年前,他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后,便应聘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

在陕西师大,李椿浩与传统意义上的外籍教师不同。他不仅享有在职教师的一切待遇,也全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历史文化学院还专门帮他设计了科研和学科发展方向。

尽管李博士的中国话讲得不太流畅,但这并不妨碍他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老师们亲切地称他为“椿浩兄弟”。

谈到在陕西师大工作两年来的感受,“椿浩兄弟”诚恳地说:“就像在家里一样。”

去年12月22日,西安漫天飞雪。这天,买好了回国机票的李椿浩心情不错。就在他忙着“回家看看”的当口,学院党总支书记魏立安、院长萧正洪已为他准备好了饯行午宴,还精心为他妈妈挑选了礼品。

“‘椿浩兄弟’是学院的第一个全职外籍教师,不久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萧正洪教授兴奋地说,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不算新闻,但在西部地区却令人感到振奋”。

八年前,历史系领导最犯愁的就是高学历人才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那时,全系教师中只有一人具有博士学位,一大批高水平骨干教师先后调离,世界史的课程甚至无法正常开讲。

八年后,历史文化学院不仅4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还汇聚了一大批史学名家,学科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萧正洪深有体会地说:“历史文化学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所提供的良好平台。”

其实,历史文化学院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适时推出“以机关改革为龙头,以院系关系调整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杠杆,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保障”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五项改革环环相扣,系统配套,给学校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而使得学校办学活力大大增强,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整体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喜人局面。

......



往期推荐:

斯年已尽,潮生未满|唐潮2020年推送合辑

西岳史风 || 侯甬坚:史念海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

西岳史风 || 石晓军:史念海先生癸酉访日记事

西岳史风 || 于赓哲:学者走上大众媒体,要有心理准备

西岳史风 || 拜根兴:追忆老所长史念海教授——我在唐史研究所工作的经历


文字来源/李卫东、《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江炜炜

审核/傅亭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